|
以下是关于“黄大仙信俗:从香火氤氲到非遗新韵”的详细介绍: 历史渊源起源与传播:黄大仙信俗源于浙江金华地区,传承自广东珠江三角洲。东晋时期,黄初平在浙江金华地区被尊为道教灵仙等,形成传统神仙信俗。明清之际传入岭南,清末流布于广东多地,1901年至1915年前后传至香港,1921年创办的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继承了岭南黄大仙信俗道统。信仰形成:黄初平即道教仙真黄大仙,其事迹载于东晋葛洪《神仙传》。传说他是放羊牧童,于金华山修炼得道,能炼丹、医术高明,“有求必应”,“济世教化”的理念使其深受善信崇祀,其信仰逐渐传播开来。 文化内涵价值观传承: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价值观,如孝、悌、忠、仁、义、廉、耻、礼、节、信等,体现了中国人善良本性、乐于助人的传统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。普济劝善精神:黄大仙信俗一直倡导“普济劝善”,从最初的中医义诊,到后来拓展至西医、牙科及物理治疗等,1924年开始的免费赠医施药善举延续逾百年,还创办学校、设立护理安老院、推出过渡性居住项目等,发展出众多社会服务单位和教育服务单位。 信俗活动重要节日庆典:每年的岁末还神、岁初的头炷香、农历八月廿三大仙宝诞等,已成为香港重要的岁时风俗,届时众多善信和游客会前往啬色园黄大仙祠参与活动。日常信俗行为:不少市民在家中供奉黄大仙师以保家宅,有人会在汽车挡风玻璃前悬奉仙师像以求出行平安,还有在黄大仙区警局内设像以示尊崇等,信仰黄大仙师的私人团体散布全港。 非遗传承与发展入选非遗名录:2014年,黄大仙信俗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由啬色园作为保护单位,这标志着其从地方传统信俗走向了更广泛的保护与传承舞台。传承人作用: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耀辉,1985年入道啬色园,2006年被委任为首任监院。他打破壁垒,成立啬色园经忏科仪文化班,整理零散技艺成系统课程;精简法会流程,压缩时长;引入舞台化呈现,让仪轨更直观生动。创新传播路径:2023年7月,黄大仙信俗文化馆正式全面对外开放,成为香港首个由传承单位创建的非遗项目主题展览馆,通过触控屏互动、主题展览、文化讲座等多元形式,吸引众多游客。此外,还推出漫画版《漫说历史故事:黄大仙一百灵签》、睡前读物《孩子人生的启悟:黄大仙师十训故事篇》,举办沙画工作坊、文艺苑里景泰蓝制杯垫、以花为笔写书法等创意活动,让年轻人更易接受和了解黄大仙信俗。 社会影响公益力量:啬色园黄大仙祠的社会服务早已超越宗教范畴,成为香港重要的公益力量。从最初的赠医施药,到创办学校、安老院、设立紧急援助基金等,在教育、医疗、扶危济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为香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。文化交流纽带:黄大仙信俗不仅在香港本地有着深厚的根基,还成为联系和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纽带,也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前来了解和体验,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,有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。 |
|